幼儿教育是系统教育的奠基阶段,对于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、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。通过课程游戏化的形式,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,使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、掌握新技能。课程游戏化已成为了幼儿教育中重要的发展方向,幼教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需充分发挥创新精神,不断推动课程游戏化的科学化。
一、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的意义
对于幼儿而言,好动、喜欢游戏是其天性,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得到身心的锻炼,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,对于幼儿的生活和发展影响巨大。充分利用课程游戏化的策略,可以将幼儿的角色从被动等待教育的人,变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课堂内容的主动学习者,这对于提升幼儿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。
游戏可以营造良好的气氛,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,在游戏的过程中,幼儿是游戏的参与者,,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是积极、热烈的,参与的态度是专注的。游戏的趣味性往往可以营造出宽松、愉悦的氛围,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,促使其产生更强的求知欲。一些运动量较大比较刺激的游戏类型,可以帮助幼儿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,获得心灵上的放松。
通过游戏的参与,可以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,所谓认知能力,指的是人的大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分析、储存和提取的能力。根据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观点,“游戏是发展各项才能的智力活动,是丰富儿童观念的有效方法”。通过参与游戏,幼儿需要在游戏过程中跟同伴进行互动交流,也需要与担任裁判或辅导人员的老师进行沟通,在此过程中,其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、领会他人意见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。另外,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游戏,都是将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的。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,会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,从而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,也有助于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。
游戏可以提高幼儿团队意识,在幼儿园环境下往往是多人游戏,在一个团队的幼儿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,为了完成某一任务而努力的过程中,幼儿之间的感情可以得到深化,同时孩子的团队配合能力、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。
二、将游戏融入教学
处于特殊阶段的幼儿,他们接受知识的途径非常单一,就是通过直接认知的方式来了解这个世界,而直接认知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。幼儿在园期间,虽然年龄差距不大,但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兴趣差异性。小班的孩子对直观单纯的情境游戏情有独钟,他们大多喜欢“单打独斗”,自己玩自己的,缺少合作分享的意识;到了中班,孩子们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集体意识,中班的孩子更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交朋友,一起游戏,一般都有很固定的玩伴;到了大班,孩子们都有了较为扎实的游戏基础,也开始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多元性的游戏产生了兴趣。所以,作为老师,在教学过程中,一定得把握孩子们兴趣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,要懂得提升游戏的针对性,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孩子的参与兴趣,让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来。
三、将游戏融入环境
由于户外面积大,难管控,孩子又容易受伤,所以户外活动我们往往总是“恰到好处”即可。恰恰是因为户外区域的这些特点,我们才更应该把握这些优势,让孩子尽情地游戏。一是户外区域场地大,任何团队活动都能放得下,能够锻炼孩子的协作能力,再来孩子也可以跑来跑去锻炼身体。二是户外空气质量比室内要好很多,作为幼儿还是应该多呼吸新鲜的空气,这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。三是在户外,孩子可以是超级飞侠乐迪,可以是熊大熊二,可以是奥特曼,可以是任何天马行空,任何他们想要的角色。
四、将游戏融入生活
陶行知先生倡导“生活即教育、社会即学校、教学做合一”。在学校中,老师能给予孩子的内容很有限,很多知识需要孩子在生活中自己去发现、探索,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的教育,点滴积累。我们现在的家长往往将孩子当作一颗种子,提供给他恒定的舒适温度,帮他遮风挡雨,为他灌溉最好的营养液,套上已设定好的模型,盼望孩子能够成长成自己期望的样子。可以理解家长的这种做法,可幼儿的世界是充满了童真童趣的世界,他们喜欢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无忧无虑没有拘束的游戏,在自己的游戏方式中寻求乐趣,享受乐趣。因此,我们一切地对孩子生活的“干预”都应基于孩子的主观意愿上去进行。使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,在游戏中学习。